1949年10月1日在线配资公司,新中国的开国大典是历史上的辉煌时刻。而在这场盛大典礼的筹备过程中,升旗仪式成为了重中之重。为了让象征中华民族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飘扬,筹备委员会决定为这场仪式设计一根旗杆,而这项任务交给了时任建设局技术负责人的林致远。
旗杆的高度要求是35米,这样才能和天安门城楼达到最佳的视觉比例。35米大约相当于12层楼的高度,但在当时的条件下,林致远和团队面对着一个大难题:如何找到一根这么长的旗杆呢?
经过反复思考,林致远想到了一个创新的办法:他去到北京的自来水厂。可能很多人不理解,他为什么要去这里?原来,林致远想到可以利用自来水管的材料来制作旗杆。他让工人们将四根不同直径的水管一节节地焊接起来,最终拼装出一根22.5米高的旗杆。
展开剩余78%为什么旗杆的高度只达到了22.5米,而不是理想的35米呢?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,水管的规格较为有限,无法提供足够的稳定性。如果用两根直径相同的管道焊接在一起,旗杆将无法承受重力。因此,他们只能利用四种不同规格的水管,最终制作出这个高度的旗杆。
旗杆做好后,有人提议:既然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,是否应该由毛主席亲手升起最有意义呢?但问题是,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怎么能下楼去升旗呢?这时,当时的外贸部长李强提出,可以借鉴国际做法,制作一根电动旗杆。问题是,在那个年代,电动旗杆还是一个新鲜事物,中国几乎没有相关技术,只有极少数人从外国的画报中看到过这种设计。于是,林致远和他的团队决定亲自设计一套电动升旗装置。面对时间的紧迫,他们加班加点,经过几天的讨论和设计,终于在开国大典前的最后时刻敲定了方案。
他们通过一条导线连接旗杆和电动升旗装置,并将这条线埋在地下,穿过长安街,跨越金水河,再引到天安门城楼上,连接到城楼的开关上。随着国庆前的最后调整,电动旗杆的调试工作几乎完美完成。
然而,问题突然出现了。在开国大典前的彩排时,升旗的机械装置出现了故障,国旗升到旗杆的中间时停了下来。经过紧急修理,直到10月1日凌晨,才最终调试成功。尽管如此,周总理还是有所担心,特意派遣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司令员来检查升旗的各个环节。
聂荣臻立即做出了指示,要求准备两条备用升旗绳,并派出四名体格健壮、可靠的战士作为护旗卫士,以防万一电动升旗发生故障,能及时人工升旗,确保五星红旗顺利升起。
最终,李元甫等四名战士担起了这项至关重要的责任,负责确保国旗安全,并在出现机械故障时迅速手动升旗。
10月1日,随着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的声音传来:“请毛主席升国旗”,毛主席按下了电动升旗装置的按钮,伴随着雄壮的国歌,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庄严的气氛中缓缓升起。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,毛泽东主席激动地喊道:“升得好!”许多人看到这一象征着民族团结的红旗飘扬在空中,眼中不禁涌出了热泪。
这根承载着伟大历史使命的旗杆,直到1991年4月15日才“退休”,第二天,这根旗杆被送往国家博物馆,成为历史的见证,永久珍藏。
这段历史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也承载着那份激动与荣耀,象征着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团结与复兴梦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